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好,學習不夠努力,做作業不夠用心。我們今天分析一下。
家長哪些行為減弱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告訴你他被同學欺負時,你會怎樣做?
作為家長我們大多會教孩子告訴老師,亦有甚者會親自到學校教訓那個同學一頓。
但是以上做法會否令孩子變得更依賴。孩子可能會相信只有依靠別人,甚至是權威才能解決問題。
其實,我們從另一角度看,就會發現孩子被欺負的遭遇,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它可以培養孩子的解決問題,保護自己及與人相處等能力。我們不妨按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與他們共同討論應如何面對這種處境。
我們要耐心地聆聽他們的感受及想法,并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解決方案。
假若,他們提了些不恰當的做法如報復或攻擊性行動,我們需多花心思以提問的方式,啟發他們思考,盡量引導孩子思考及想像各種方案帶來的后果,并鼓勵他們反思能否承擔后果問題。
Z后,要讓孩子實踐他們認為Z好的方案及進行事后檢討。這豈不更好?
當孩子要求你幫忙做某些科目的練習,如搜集或整理資料等,你會幫忙嗎?
相信不少人都會幫忙,甚至會視為“家長作業”般盡心盡力地完成。
然而,孩子因此而失去了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透過練習學習溝通及資料處理等技能讓孩子得到鍛煉是一件多好的事啊,我們何必全部包攬?其實我們不如給孩子起個引航的作用。
父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沒有?
有研究顯示,小康階級家庭的子女早期的學習表現比低下層高,尤其是男孩子。
這說明了環境會影響學習的情緒。
男孩與女孩在這方面又有差異:女孩子要坐在 固定的位置才能專心讀書,要她們時常適應新環境,她們會很辛苦;男孩子則相反,他們可以走到那里便讀到那里,甚至在播放著勁歌的環境,也可照樣讀書。
作為 父母的,可要留意這些細節。
孩子向你提問時,是否即時把所知的告訴他?孩子向你提問時,是否即時把所知的告訴他?孩子向你提問時,是否即時把所知的告訴他?
無論做為老師或是家長,如果我們這樣做,就會令他們無法體驗自己尋找答案的樂趣,因而扼殺了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
同時更會讓他們養成依賴及易放棄的習慣令他們失去自學能力。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懶,不愿把時間花到給孩子講解或是耐心的適當的引導上來罷了。
是否當孩子專心做某項活動時(如讀小說、玩游戲等),催促他做功課?
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我有時就會這樣做,但卻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首先,孩子會因此而失去一次專心投入的機會,從而令他們無論在學習、游戲或工作上都缺乏投入感與專注力。
同時,由于他們認為因功課而令他們無法繼續該項活動,他們會對功課產生一種厭惡感。
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因此而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煩躁、抵觸情緒或壓抑不滿等。
他們更會誤解我們,認為我們不疼愛或不了解他們。若要避免發生這種兩難處境,我們可以經常鍛煉孩子的自律能力。
透過不同的形式,讓孩子充分明白他們的權責及反思能否承擔種種后果。
在進行該項活動前,鼓勵他們先完成功課、自行制定完成該項活動的時間,及因未能達到制定的目標而承擔的后果等。
另一方面,我們更應重視“從游戲中學習”及孩子的成就感的意義。不要忘記讓孩子體驗關愛和成功。
父母“以身作則”了嗎?
如果父母本身是一個不會問人、不愛尋求答案的人,子女問人的經驗一定不會豐富,向人發問也不會超過兩個問題。
所以"以身作則"真的很重要,而"以身作 則"又應應用在父母對"錯"的反應上。
父母有沒有"知道什么是對"、"錯了不要緊,問人吧"或"重頭再來吧"……這些觀念Z重要,而不是死要面子、永不認 錯,只懂虛張聲勢。
做錯事,就馬上要"升堂"的父母?有九成父母對子女成績表上的六十五分、五十六分都異常緊張。
每當子女領回考卷、成績單時,就會厲聲問道:"多少分呀?"這樣,子女不是反過來安慰父母,就是掩飾他的低分,二者Z終都只會導致學習動力下降。
周末、節假日客服電話:1310526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