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3歲,剛來到小班的時候,幾乎不說話,她也從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總是一個人不言不語,小朋友都玩的時候,她就躲在一邊,其他小朋友都去教室的時候,她才會去玩滑梯,不停的滑來滑去,看上去很開心,因為孩子從來就沒有過笑容,不像其他的小朋友,高興的時候會活蹦亂跳,哭的時候也會嚎啕大哭。
語言很少,一般都是在老師問她話的時候,她才會給老師一個字的回答,比如問她要不要洗手,她說:“洗”;要不要吃飯,她說“吃”,吃飽了嗎?她說:“飽”,并且要問好幾遍,才會說話,她不會主動的和其他任何人進行語言交流的。
她從不會和小朋友發生沖突,但是,有時會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負,她也不會還手,只會輕聲地哭泣,她的一些行為以及交往模式和她的年齡不相符。也就是說,她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即便是笑和哭。
小班的孩子由于語言能力還不完善,所以,只會用自己的行為來表達意愿,比如說通過搶、奪、推、拉、抓等動作與外界進行互動,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語言的發展,這些動作也就會慢慢的被言語所替代,也就是相處的能力??墒?,她不僅沒有語言的表達,也沒有動作上的行為,她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
為了了解孩子的癥結所在,我專門到孩子的家中進行拜訪,一家四口人住在兩件小平房里,有單獨的院落,爸爸、媽媽、孩子和外婆,孩子的父親是一名職員,媽媽和外婆做點小生意,經濟上并不富裕,住房條件也并不寬裕。
爸爸每天上班,并且是一個很內向的人,不善言談,媽媽要經常外出,帶孩子的任務就由外婆來承擔。所以,孩子基本上都是和外婆在一起,老人上了年紀,只起到了看孩子的作用,平時和孩子之間沒有交流。即便是一家人都在的時候,也是很少有語言的交流,各忙各的,無暇顧及孩子。
孩子可以說是生活在一個半封閉式的家庭環境里,從孩子的表現來看,家庭不適合孩子的成長,至少對孩子的個人發展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從家庭的環境里到幼兒園新的環境之下,對于這個孩子來說是一種困難,也就是環境適應障礙。因為她并不具備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如果把她放在新的環境里,就要有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否則,她會因為新環境的不適應而產生更多的新問題。
曾有一位歷史學家做了一個獨特、但比較殘忍的實驗:他命令保姆和護士喂養嬰孩,幫他們洗澡,但是不準跟他們說話,因為他想要知道,在沒有人跟嬰兒接觸前,嬰兒開口會說出哪一種語言。是Z古老的希伯來語,還是希臘語或是拉丁語?又或者是他們生父母的語言?Z后,他徒勞無功,因為所有的嬰兒都死了。缺乏養育者的擁抱、慈愛的臉孔、深情的言語,他們根本無法存活。
可見,語言的交流和情感的建立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上面的案例也證實了這一點,給孩子喂食,讓孩子能夠生存下去,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在給孩子喂食的同時,要有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聯結,如果這些都做不到的話,孩子的成長也就會存有困難。
于是,我專門的安排老師看護這個孩子,有時間我也會把孩子攬在懷里,和她說話,告訴她視線之內所發生的事情,當她一個人玩的時候,我會過去牽著她的手,和她一起玩,一邊玩,一邊和她說話。老師也會找一個繪本故事給她講,慢慢的讓她融入到小伙伴的中間去。
同時,我也告訴孩子的父母,在家庭的環境里,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守著電視看,要多和孩子進行互動,特別是語言的交流,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擁抱、眼神的交流、多和孩子進行互動游戲,讓爸爸在周六、周日休息的時間帶孩子外出,參加戶外的活動。
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孩子慢慢的發生了變化,臉上的笑容多了,能主動的和我打招呼,當老師問她話的時候,她會把發生的事情說的比較清楚,和小朋友之間也會發生沖突,當別的小朋友和她搶玩具的時候,她會使勁的爭奪,還會哭著向老師告狀,有時也會和小朋友發生肢體的沖突,雖然,這些行為需要慢慢的引導,但是,這也證明她在表達自己的需求。
生活的環境,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給予孩子生理滿足的基礎上,一定要為孩子創造一份良好的、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
如果在孩子入幼兒園之前,家庭環境并不適合孩子的成長,沒有給孩子的成長打下一個好的基礎。那么,就會對孩子的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即便是通過有效的、專業的引導,也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到自身的各個方面的發展。
不要忽略了入園之前的家庭教育,因為這是一個基礎,一個人是否能夠盡快的適應集體生活,完全有賴于在家庭里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所以,父母一定要教給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在家庭中學會并掌握的。
周末、節假日客服電話:13105263125